第(2/3)页 “是不是运输磕到了?” “再仔细想想,哪个环节可能出问题?” 大家把制作流程从头到尾捋了一遍,甚至把留下的边角料和同批柳条藤条又测试了一遍,依旧毫无头绪。 那种声音,仿佛幽灵一样,存在于客户的描述里,却无法在工坊复现。 一种挫败和焦虑的气氛开始蔓延。 第一件限量作品就出问题,还是这种难以捉摸的问题,对士气的打击是巨大的。 一直沉默的爷爷,用烟袋锅敲了敲椅子的腿: “别瞎找了。十有八九,不是你们手艺的事。”众人看向他。 “冬柳性烈,新伐的更是。”爷爷缓缓道, “从咱这干冷的北方,突然到了湿乎乎的南方,木头吃进了水汽,里头那点看不见的榫卯接缝,一胀一缩,较上劲了,能不响吗?” 柳青恍然大悟!她只考虑了表面的工艺和静态测试,却忽略了材料在不同环境下的活性! “那……怎么办?” “好办。”爷爷吐出一口烟, “找到那处较劲的地方,给它松快松快,留出该有的空当,就行了。但这活儿,得精细,得懂木头的性子。” 没有丝毫犹豫,柳青立刻做了决定:“王婶,看好工坊。周明,张磊,准备工具和备用材料。爷爷,得麻烦您跟我去一趟杭州。” 第二天,柳青、爷爷和周明三人,带着工具箱,出现在了“竹韵茶舍”。 茶舍老板看到他们亲自前来,十分意外,更是感动。 爷爷让老板亲自坐上去,指出异响的大概位置。 他俯下身,耳朵贴近椅子的几个关节处,仔细听了片刻,然后用手指在一个看似毫无异常的接缝处轻轻敲击、按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