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她操作手机,选了一张光影下藤柳交织的局部图,配上简短的文字: “冬骨春肌,自然共生。新探索,静待知音。”发布了出去。 同时,她将完整的作品图,通过微信发给了“竹韵茶舍”的老板和另外两位合作愉快的老客户,附言: “新作初成,限量预订,优先咨询。” 做完这一切,柳青打开电脑,开始起草给程诺的合作建议书。 她没有等待程诺拿出方案,而是选择主动出击。 建议书里,她清晰阐述了清河工坊的定位、优势以及限量联名的合作模式,并附上了初步的设想和期望的分成方式。 她的措辞不卑不亢,既表达了合作的诚意,也明确划定了底线。 写完后,她发给张磊和周明看了看,修改了几处用语。 最终,在点击发送前,她再次读了一遍。邮件正文的最后,她写道: “…我们深信,真正的传承在于创造性的转化与发展。我们期待与拾光文创探索一种彼此尊重、互利共赢的新模式,让古老技艺焕发符合这个时代的光彩。” 她深吸一口气,点击了发送。 窗外,夜色已深,但工坊里灯火通明。她知道,她发出的不仅仅是一封邮件,更是一份宣言。 一份关于清河柳编未来命运的宣言。 --- 很快竹韵茶舍老板直接打来电话:“柳小姐!这把椅子务必给我留一把!价格好说!” 另外两位客户的咨询也接踵而至。 市场的最初反响,比想象中更热烈。 柳青发布那条Instagram时,并未抱有太大期望。毕竟,那只是一个局部,一道光影,几根藤与柳的交织。 然而,一夜之间,她的手机仿佛变成了一只振个不停的蜂巢。提示音密集地响起,不是往常的订单通知,而是点赞、评论、关注的提示。 「这质感!是柳编和藤编的结合吗?求更多细节!」 「光影太美了,这种肌理是天然的还是后期处理的?」 「关注了!请问作者,这件作品出售吗?或者接受定制吗?」 「这才是东方设计该有的样子!沉静、有力、与自然共生。」 评论来自世界各地,有设计师、手工艺爱好者、收藏家,甚至还有几个她关注已久的国外工艺杂志的官方账号也点了赞。 那条帖子的热度,远远超过了之前所有内容的总和。 几乎在同一时间,她的微信也被挤爆了。 竹韵茶舍的老板直接转账了定金,留言言简意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