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暗潮初涌-《重生归来我靠祖传编艺发家了》


    第(2/3)页

    林薇越想越气,咬牙骂了句“这个贱人!”拿起手机开始打电话:

    “张经理,跟我家所有酒店、会所、合作楼盘打声招呼,凡是涉及‘清河柳编’或者类似手工艺品的采购、装饰,一律暂缓……对,不需要明文,意思到了就行。”

    然后她又拨通了堂哥林森的电话,深吸一口气,声音柔和娇憨“哥,我是薇薇啊!你这个大忙人钻钱眼里了,妹妹的婚礼都不参加,有个事跟你说……”

    挂了电话,她嘴角浮起一丝冷笑。柳青,你想靠这个出头?我让你连门都进不了。

    ---

    柳青并不知道远在上海的暗流,她正忙着应对一场“甜蜜的烦恼”。

    之前那位在陈琛婚礼上对“流光柳丝”赞不绝口的文化记者,回去后写了一篇题为《一束流光,编织千年智慧:寻访清河柳编绝技》的深度报道,刊登在了省报的文化版上。

    文章写得极好,不仅详细描绘了“流光柳丝”的精妙,还深入探讨了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的困境与新生,字里行间充满敬意与叹惋。

    报道一出,工坊的电话几乎被打爆。咨询和订单不再仅仅是普通消费者,更多的是博物馆文创部门、独立设计师工作室、高端民宿主理人,甚至还有两家美术馆询问展览合作的可能。

    “青姐!又有一个大单!西湖边的一个茶舍要订一百个‘古方’茶席!”

    周明捧着电话,兴奋地喊。

    张磊则对着电脑屏幕发愁:“订单系统又爆了……得升级服务器了。”

    柳青看着这突如其来的热潮,欣喜之余,也感到一丝不安。这一切来得太快,工坊的产能和人员能否跟上?品质能否保持?

    ---

    这篇报道像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比想象中更远。

    在日本京都,一位白发苍苍的工艺大师通过助手翻译了这篇文章,对“流光柳丝”技法表现出极大兴趣,叮嘱助手务必联系上这位中国的手艺人,探讨交流的可能。

    而在上海某栋写字楼里,另一个男人也仔细读完了这篇报道。

    他是某大型家居集团的产品总监,敏锐地从中嗅到了巨大的商机。

    他敲着桌子对下属说:“查清楚这个‘清河柳编’和‘流光柳丝’,看看有没有专利漏洞。如果能仿制或者把技术挖过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