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月旦评,评天下第一军师!-《被刘备赶走后,曹操拜我首席军师》


    第(2/3)页

    荀彧坐着马车,望着远处喧闹的人群,掀起帘子。

    听到杨彪在那里点评天下军师谋士后,便停下聆听。

    在所有人期待的目光中。

    杨彪语出惊人,一拍案几,掷地有声道。

    “此人。

    正是当初刘备的军师陈牧。

    其才华,还在我刚说四人之上!”

    随着杨彪话音在空中回响。

    空气,仿佛在这一刻,彻底凝固!

    “怎么可能?这陈牧怎么能在这四人之上?”

    “是啊,这人怎么没听说过啊。”

    “你们是有所不知,我听说啊,当初刘备落魄的时候,正是这陈牧,一手拉扯起来的。”

    “我也听说过,不过好像后来,有了诸葛亮以后,陈牧就被刘备赶走了,后来似乎生死不明。”

    “这些都只是传言,谁知道究竟是真是假呢?”

    “……”

    听到观众们的讨论,马车里的荀彧,也不由眯起了眼睛。

    陈牧之名,他也素有耳闻。

    准确的说,在之前,可谓是如临大敌。

    荀彧无论如何,想破脑袋,都搞不明白。

    陈牧是如何将一无所有的刘备,带到了虎踞徐州,精兵十万的地步。

    甚至还一次次阻止了他们进攻的步伐,反败为胜。

    所以对于陈牧这两个字,他也是颇为忌惮。

    好在,自从刘备将其赶走后,陈牧就此失去了踪迹。

    也算是给他们拿下刘备的路上,少了一大阻力。

    台子上,杨彪见群众情绪激动不已,看了一眼时间后,轻笑道。

    “今日时间尚早。”

    “不如我便评一下十二军师。”

    “也顺便解释一下,为何我说陈牧之才,还在其余四人之上。”

    杨彪的话顿时让台下的人愈发高涨。

    “好!”

    “杨大人您就快说吧。”

    “对啊,别说现在时间尚早,就是三更半夜,为了听一下陈牧为何评价如此之高,咱也得听啊。”

    “就是就是,不仔细听杨大人讲一下,简直夜不能寐啊。”

    “……”

    在众人催促声中,杨彪一拍惊堂木。

    “好嘞,既然大家如此热情,那杨某就给大家评上一评,这十二军师。”

    “首先要说的这位,乃颍川陈氏,东汉太丘长陈寔之孙、大鸿胪陈纪之子——陈群。”

    台下一片哗然。

    “居然是陈群?”

    “他在颍川,那可是名人啊。”

    “真是没想到,他的才华,居然只能排得上十二军师。”

    “……”

    杨彪颔首道。

    “陈群,字长文,颍川郡许昌县人。

    刘备时为豫州刺史,以陈群为别驾。

    当时,徐州牧陶谦病死,徐州以举州迎刘备继领。

    刘备正欲前往,陈群便告知刘备说。

    袁术的力量还很强大,如果现在就东进徐州,一定会与袁术发生争斗。

    若是在此时,吕布乘机袭击他们后方,那时即使将军得了徐州,事情也一定不会有圆满的结局。

    而那刘备不听,执意东进徐州,与袁术争战。

    果不其然,吕布直接兵袭下邳,又遣兵往助袁术。

    最终大破刘备军,刘备这时候才悔恨当初没听陈群的劝告。

    后来,吕布被丞相所打败。

    丞相久闻陈群其名,便征其为司空西曹掾属。

    当时有人向丞相引荐乐安人王模、下邳人周逵,丞相均召而用之。

    陈群向丞相力言不可,并以为王模、周逵二人德秽行劣,最终必然坏事。

    结果王周二人果然犯事受诛,丞相方信陈群之言,并向其主动承认错失。

    陈群便推荐广陵人陈矫、丹阳人戴干,丞相皆加以任用。

    其辨大局,知计谋,会识人,固我将他排在军师中第十二位。”

    “好!”

    “不愧是杨大人,说得真准啊!”

    “杨大人见多识广,当真是令人佩服!”

    话音落下,台下便是一片掌声。

    马车的荀彧,亦是点了点头:“实至名归,陈群之能,确超常人。

    不错。”

    在众人催促声中。

    杨彪继续道。

    “接下里,十二军师之十一。

    陈宫,陈公台。

    东郡东武阳人氏。

    昔日吕布帐下首席谋士。

    性情刚直,足智多谋,年少时与海内知名之士相互结交。

    曾通过外交手段,为丞相收取兖州。

    当时的兖州,因刺史刘岱跟青州黄巾军作战时战死,而处于无主状态。

    并且,陈宫争取到了济北相鲍信的支持。

    让丞相得以担任兖州刺史,讨平盘据兖州一带的青州黄巾军。

    而后,丞相领兵征伐陶谦时,留守东郡守备。

    但与陈留太守张邈、张邈之弟张超、从事中郎许汜及王楷等同谋叛乱,引领吕布进入兖州为主。

    一时之间兖州数郡郡守皆响应起事,仅余鄄城、范城、东阿三座县城尚属丞相领地。

    且在他的计谋下,一时曾数度击败丞相。

    然而,最终仍不敌鬼才郭嘉的巧妙运用计谋与战术,被迫与吕布逃往徐州投靠刘备。

    后于下邳,因吕布再次不听劝言,从而战败。

    陈宫之智亦足与丞相相敌,但布不能用,亦未到出神入鬼妙处。

    故而,我将其排在第十一位。”

    台下的观众们亦是频频点头。

    陈宫之名,早已响彻天下。

    毕竟能够数次抵挡丞相的人,当今世上,的确不多。

    如果不是吕布拖后腿,想来成就会更高。

    所以他的排名,也得到了众人的认可。

    荀彧也微微颔首。

    陈宫此人,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叹了口气。

    只可惜这家伙不愿辅佐丞相。

    在荀彧感慨中,杨彪继续道。

    “而这十二军师第十位,便是李儒了。”

    一提到李儒,在座的所有人,无比脊背一寒。

    当初董卓专政的时候。

    李儒的名号,可谓是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任谁都知道,董卓能走到这一步,除了自身实力足够强硬外。

    还有李儒这一大助力,功不可没。

    杨彪叹了口气。

    “本次点评,只论才华谋略,不论立场人品。”

    顿了顿,他继续道。

    “李儒,司隶左冯翊郃阳人,官至博士、弘农王郎中令。

    董卓专政时,李儒奉董卓之命,入宫毒杀刘辩、何太后等人。

    经李傕郭汜之乱时,太常种拂欲勤王,与李傕交手,兵败被杀。

    但纵观他的十次献策,可谓是计计诛心,堪称妙绝。

    进京勤王。

    挟天子以令诸侯。

    劝说董卓袁绍不可杀。

    杀帝夺权。

    识破丞相刺杀。

    示弱退兵。

    设计丞相。

    识破连环计。

    劝说董卓赏赐吕布貂蝉。

    每一计都堪称让董卓走上巅峰的转折。

    只可惜董卓太过残暴专横,以至于连李儒的话都不愿意听。

    若是董卓昔日全都听李儒的计策,现在的格局,还须两说。

    故而我给他排名,第十位!”

    众人闻言,皆是颔首。

    李儒排第十,确名副其实。

    然最让他们兴奋的是。

    第十名的李儒,就已经有了如此多的惊人谋略。

    前九名,又该如何的经韬纬略?

    马车内的荀彧,回想起当初李儒在的时候,朝堂一片混乱。

    也不禁颔首。

    刨除李儒的立场和毒辣。

    单从计谋上来看,李儒的谋略才智,的确让朝中所有人,都咬牙切齿。

    他坐直了身体,想要听的更清晰一点,对前九名更加好奇。

    杨彪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娓娓道出第九名。

    “十二军师第九名,我给到的是——田丰。

    钜鹿人。

    袁绍部下谋臣,官至冀州别驾。

    田丰博学多才,在冀州很有名望。

    最初被太尉府征辟,推荐为茂才。

    后来被选为侍御史,因愤恨宦官当道、贤臣被害,于是弃官归家。

    不久,成为冀州牧韩馥的部下,因为正直而不得志。

    而后袁绍以反客为主之计智取冀州,成为冀州牧。

    听说田丰威名,带着丰厚的礼物以及谦恭的言辞,招揽田丰。

    任命其为别驾,对他很是信任和器重。

    田丰也不负厚望,成为了袁绍手下最出色的军师。

    他在袁绍军中威信很高,得到了全军上下的信赖。

    在袁绍与公孙瓒的战争中,田丰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田丰的出谋划策下,袁绍战胜强敌,顺利消灭了公孙瓒。

    但是由于田丰的功劳,使得他遭到了逢纪的嫉恨。

    他向袁绍多次进谗言,使得袁绍对田丰产生了忌惮之心。

    在官渡之战前,丞相亲自领兵去徐州攻击反叛的刘备。

    田丰建议袁绍趁曹军远出的机会,袭击许都。

    可是袁绍借口自己的小儿有病,拒绝了田丰的建议。

    这让田丰十分生气,用手杖击打地面破口大骂。

    等到官渡之战前要出兵的时候,田丰又劝阻袁绍出兵,建议袁绍采取消耗战来对付丞相。

    这个建议又没有得到袁绍的建议。

    由于田丰的态度过于激烈,激怒了袁绍,被他抓进了监狱。

    丞相得知田丰没有随军,说自己必将获胜。

    袁军在战败后,剩下的残兵败将都在晚上痛哭,说田丰若在,袁军不会失败。

    这让袁绍感到无法面对田丰,于是派人去监狱诛杀了田丰。

    当真是可泣可气,令人惋惜。

    如此卓绝之名士,却毁在袁绍手中,也算失了一着。

    故而排名,第九位。”

    杨彪点评后,台下顿时相应非凡。

    “田丰啊!原来是他!”

    “这个我知道,我就是冀州人,田丰可是出了名的对百姓好啊。”

    “我也是冀州人,见过田丰,他的谋略的确出众。”

    “实至名归,要不是袁绍这个家伙听信谗言,刚愎自用,又岂能是这等下场。”

    “就是说啊,连丞相都忌惮的人,又怎么可能不厉害呢。”

    “……”

    见到众人讨论热烈,杨彪也很是满意。

    台后的许氏兄弟,见看客们反应很大,心中大喜过望。

    连忙派人给加送茶水。

    又取好茶,专人送去给杨彪。

    就在这时。

    杨修也悄然从外面绕过来。

    早就听自家老子说,今天要举办月旦评。

    他就在忙完后,第一时间赶了过来。

    只可惜还是来晚了,只能跑到后台,与许氏兄弟打了个招呼,听自家老子点评十二军师。

    台上,杨彪道谢后,轻抿一口茶水,呵呵笑着道。

    “接下来,十二军师第八位。

    乃是丞相麾下,荀攸。”

    杨修心里苦笑不已,自己已经尽可能来早些了,却还是来晚,都已经到第八位了。

    “荀攸,字公达,颍阴人,是荀彧的堂侄。

    自郭嘉病逝后,便一直是丞相的首席谋士。

    董卓被杀后,荀彧把其推荐给丞相,担任汝南的太守。

    后荀攸随丞相出征张绣,临战前为丞相出谋划策。

    但丞相未采纳,导致战事极为不利,后荀攸又帮丞相重设奇兵,最终击败了敌军。

    丞相征伐吕布时,荀攸与郭嘉又为其献计活捉了吕布。

    在官渡之战中,荀攸多次向丞相献计,取得了击败斩杀颜良文丑的战果。

    在战役的最后关头,荀攸建议丞相袭击袁绍的粮草补给,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在灭亡袁氏势力的战争中,荀攸的建议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从那以后,荀攸便升任为中军师。

    可以说荀攸之能,功在定张绣,平吕布,杀颜良文丑,灭袁绍。

    一举定下了大好局势。

    故而我将其排名第八,并不过分。”

    台下看客微微颔首,皆表示赞同。

    台后杨修,也点了点头。

    他家老子说的不错。

    荀攸之才能,却是担当得上这个名号。

    马车中荀彧闻言,笑着轻抚胡须。

    没想到荀攸的排名如此靠前,倒也是让他欣慰无比。

    荀家有此后人,何愁不强。

    “接下来,便是第七位。”

    杨彪折扇手中一拍,笑道。

    “江东,鲁肃,鲁子敬。

    临淮郡东城县人。

    之前已经介绍过他,在此,便不再过多赘述。

    现在只言其谋略功绩。

    在我看来,鲁肃乃是东吴最有水平的谋士,也是当时很少的具有高超战略眼光的人。

    在他投入孙权帐下的时候。

    就为孙权策划了《榻上问策》的战略方案。

    他提出当时很多人都不能也不敢说的观点,那就是汉室不可复兴,丞相不可猝除。

    并且建议孙权全据长江,建号帝王,北面争夺天下。

    虽说孙权并未采纳。

    但实际上,看得出,他早在心里接受了鲁肃的建议。

    并以此为东吴的发展战略。

    此计,为定天下之计。

    况且,他此时正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抵抗丞相。

    虽说立场不同,但其眼光谋划,确实不输任何人。

    周瑜也建议孙权应该多方搜罗鲁肃这样的人才,以成就大业。

    故而我将其排名第七。”

    台下看客们纷纷赞同。

    “看来从前十开始,这些谋士的谋略,都已经不再是放眼小战略,而是定国之策了。”

    “那可不,小计谋胜利,大谋定天下,孰强孰弱,一眼便知。”

    “从这方面看,鲁肃的确算得上东吴第一谋。”

    马车内,荀彧微微颔首。

    虽说立场不同。

    但鲁肃的认知,眼光,谋划,全都让他不得不赞叹。

    尤其是现在,劝说孙权联合刘备,一同阻拦丞相。

    更是绝对的正确。

    刘备和孙权可谓是唇亡齿寒。

    逐一击破的难度,并非太难。

    可一旦联手。

    有着卧龙和周瑜的联手,要计谋有计谋,要后方有后方,要军队有军队,要天堑有天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