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燕南在被众将骚扰的无可耐烦之下,也只能闭门谢客了,并安排门房对寻他来的将领说道,要想进期门军,直接凭本事进来,有本事他燕南敞开大门欢迎,没本事早早滚蛋! 而后燕南招郑福、李典、扈成等将外加诗中荀攸前来商议此事。 郑福担任左羽林卫左将军,李典担任左羽林卫右将军,扈成任扬武将军,皆是燕南麾下大将。 而荀攸担任侍中按理也是归郎中令燕南负责,而荀攸虽然才入职数天,但刘德时常向众人夸耀荀攸之才,虽然惹得一些自诩智谋之士的不快,但也让荀攸之名迅速传遍了朝廷重臣的耳朵。 所以燕南也将荀攸邀请过来,商议刘德嘱托组建期门军一事。 燕南朗声对诸将道:“主公将招募期门军一事托付给在下,在下唯恐办事不利,有伤殿下恩德,所以将大家召集过来,一同商议此事!” 郑福不过中人之资,能升得高位,便是因郑福乃是东禹老臣,时刻勤勉,兢兢业业,方是如此,听完燕南所说,眉头轻皱,道:“期门虽说为军但不过五十人,而主公所言,招收诸将官吏子侄、烈士子嗣,还有世家子弟,这名额该如何分配,如若分配不当,必使得上下不满啊!” 李典素有智,而且为人沉稳,从军数年,颇受众将士敬重,向燕南一拱手道:“大将军,末将以为只招收北平官吏将士的子侄实为不妥,毕竟燕州、北州官吏、世家众多,实不可厚此非彼!尤其是北州新附,人心不定,更需要以此拉拢北州世家!” 燕南颔首道:“李将军所言甚是,只是燕州、北州路程遥远,这样下来恐怕在短时间期门无法成军啊!” “大将军勿要忧虑,将此据实上报,殿下必然不会责备!”李典劝慰道。 “那如何分配人数比例?” 燕南又问。 扈成笑着先开口道:“既然成军,当然是善武者为先,文士身体羸弱,恐怕执戟宿卫殿门都坚持不了多少时间啊!” 扈成言语调笑,明显对于文士有所轻视。 本来沉默不言的荀攸微微蹙眉,荀攸虽然为人沉闷,不愿多言,但扈成如此轻视文人,荀攸就算不愿开口也必须要说些什么,毕竟这殿中只有荀攸一人为文士。 荀攸起身向众人一拜,言辞虽然温和,但也露出丝丝锋芒:“如今天下大乱,百姓潦倒,古来征战以将士为先,文士官吏则招收百姓,屯田耕作,安定后方,各有功劳,为何将军以此言语调笑?” 扈成被荀攸拿话一噎,顿时不知如何开口。 燕南在一旁斥道:“同殿为臣,当同舟共济,莫负殿下恩泽,如何因小事而争吵,让外人听闻,岂不笑话吾等?” 扈成也知道自己一时兴起,言语失颇,听到燕南所说,只好起身向荀攸行礼道歉,荀攸见此亦是回礼,一时争端顿时消弭。 燕南方知荀攸之胆色,随即向荀攸问计道:“那依荀侍中看来,比例如何划分?” 荀攸这时道:“那要看将军有没有魄力了…” “侍中何处此言?” “大将军请听在下一言,如果大将军以稳妥起见,可将五十名额划分成三等份,均分给三州,燕州乃殿下龙兴之地,可以多分二人,其他两州就算有怨,也不敢多言,而后每周在分成四等,将领子侄、官吏子侄、烈士子嗣、世家子弟,各为一份,各方势力均已涉及,接下来就是各凭本事了!” “如果大将军激进一些,除了均分三州外,其余皆凭借本事,各安其命,如是而已!” “那文武如何分,各有一般不成?”扈成问道。 荀攸道:“既然侍奉主公,当应善文善武,文武皆应考校,则其优者而录之!” 燕南颔首道:“理应如此,不过相比较武艺,在经史子集方面烈士子嗣要比那些官吏、世家子弟要差上许多,就采用荀侍中第一个比较稳妥的方案吧!” 燕南随后命道:“本将军与扈将军坐镇北平,挑选蓟州符合之人,李典足智多谋,前往北州挑选,而郑福熟悉燕州,则去燕州筛选!” 李典三人齐声喝道:“末将领命!” 等李典与荀攸离开,燕南拉住郑福,暗中叮嘱道:“燕州那多出的两个名额可以放在东禹,主公已经有两年未回东禹,如果有东禹的子弟在此,主公定然欢喜!” 郑福当然知道燕南的用意,随即连连点头,自是不提。 ......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