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桥瑁诈书起惊雷-《虎痴》


    第(1/3)页

    到得月底,年关将近,募兵的事有了结果。

    辛毗从本郡募得了五千新卒,其中有一些是来自各县的老卒,战斗力还可以。丹阳方面,许褚却是让何桢、牵招两个走了一趟,按照之前商议好的,募得了一千丹阳兵。

    冬季天寒地冻,百姓缺衣少粮,募兵的事情较之平常要顺利许多。教这六千新兵旗鼓、队列什么的肯定是来不及了,许褚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让他们懂得简单的军令、军纪。说白了,这部分人中除了少数老卒,最大的作用就是‘摇旗呐喊’、‘壮大声势’,期望他们在战场上跟董卓的虎贲之士较量不太现实。

    可就像之前提过的那样,便是摇旗呐喊也要凑够这一万人,人数的多少很大程度决定了这场战事前、中、后期许褚在天下诸侯中的地位,如果可以的话,许褚还希望能在作战过程中多征募一些人马,或者在时机适合的时候看看能否兼并一些小势力的兵马。

    一应士卒归郡治后,便被全数安排到舒县军营,和那些老兵一起训练。

    临近年关,做为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许褚的应酬也多了起来,到郡府造访、拜谒的人络绎不绝,他要写信、送礼慰问示厚的人也很多。忙到除夕前一天,左衡从陈留返回,带来了曹操的回信。

    曹操权衡之后,答应了许褚的请求进兵阳城。

    还一个,曹操在信中说了自己的担忧:从袁绍、袁术两兄弟逃离洛阳,至今已有很长一段时间,明明讨董之事是势在必行的,但首倡义兵的是曹操、许褚不说,起兵的具体日期居然到今天还没有定下。

    曹操的担忧,也是张邈、鲍信、王匡等人的担忧。

    许褚因为有了从颍川运过来的粮食物资,多等些时日倒也无妨。其他人就不行了,他们是刚被朝廷委派到郡、国担任太守、国相的,即使有心,也来不及整顿郡、国中的农事,现在因为整个天下的大势已然十分分明的缘故,几乎所有人都开始招兵买马,囤积粮秣。兵马、粮秣都只能从郡、国中的百姓身上来,百姓身上的羊毛早就被剪的差不多了,再经过这次盘剥、搜刮,日子有多苦可想而知。袁绍久久不能确定起兵的时间,日子拖得越往后,对董卓就越有利。可以想象,如果再过个三四个月还不能起兵,董卓坐在洛阳宫殿里头屁股都不用挪,河北、山东等地就会民乱四起,大势已去。

    许褚对历史上讨董的日期记得不是特别确切,但也应该不远了。

    郭嘉过来求见,看到许褚坐在堂中手握书信,又看到左衡在侧,遂问道:“曹孟德有回信了?怎讲?”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