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0章 礼物-《古代科举日常》
第(3/3)页
此时见邀,赵晤这才起身,走了过去。
赵晤立刻同意,跟着杜锦宁进了宅子。吴证也厚着脸皮跟了进去。
又过了两个月,四个官员表示,拿着种子,他们也能种出高产水稻了。
三人进到厅堂里坐定,杜锦宁吩咐青木:“去把我书房里那几个锦盒拿来。”
她可不想要赵晤等人安排的佃农。当初润州的佃农迁过来后,她又在当地放出话去,招了二十来户人家。
为防止出现问题,她在润州的佃农和京城的佃农里都发展了些暗线。下面有些什么风吹草动,她都清清楚楚。
“咦?”看清锦盒里的东西,他吃了一惊,伸手从锦盒里把里面的东西拿了出来。
赵晤对她风光霁月,不胡乱在她身边安插人手,杜锦宁便打算投桃报李,送赵晤一份礼物。
吴证也竖起了耳朵倾听。
赵晤点点头:“最难得的是,公主心胸开阔,一切以国为重,毫不藏私。”
杜锦宁笑道:“够了。”
他忽然想起,当初从润州迁过来的佃农是种三百亩田地的,现在要种五百亩,怕是忙不过来。
在杜锦宁的前世,明朝开始流行散茶。散茶茶汤清纯,能衬托出茶叶叶片的姿态,白瓷茶具更能衬托出茶的微妙的美感,于是白瓷开始受到追捧。
听不懂没关系,四个官员说他们已明白了吴证他们用同样的种子为什么产量那么低的原因。
景德镇从唐代起就以生产白瓷而著称,散茶的发展,将景德镇生产的白瓷提升到了一个十分显著的位置。当时所有的瓷窑都干不过景德镇,纷纷倒闭。
景德镇在明清一枝独秀,一统瓷业,却因为瓷器技术不成熟没办法做大件,江苏宜兴宜兴便因能做粗陶大缸得以奇迹般的存活下来,后来更是发展了制壶之业。
于是“景瓷”“宜陶”便成了茶具的代名词。
这章资料多,多了二百多字。第二更一如既往的晚,勿等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