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哪怕是再垃圾、再不入流的草头神,都绝对不行。 后世有这么一句笑谈:建国后不允许成精。 这句话放到当今汉室,便是活着的人不允许成神。 或许这么说,会显得刘荣有些过于敏感。 ——不就是细柳营的将士,把主帅周亚夫的规矩看得比天还大吗? 至于吗? 刘荣只想说:至于。 很特么至于! 因为这,已经不是老周家的‘将军’,第一次干这种疑似神化自己的事儿了。 回想一下:诸吕之乱平定之后,长安坊间流传最甚的流言是什么? 既不是齐王刘襄,与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三人‘谁会做皇帝’的猜测,也不是诸吕之乱平定后,汉室未来的发展走向。 而是那句无比突兀,好似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太祖高皇帝曾言,安刘者必勃也。 什么意思? ——早在诸吕之乱爆发几十年前,太祖高皇帝就曾预言:老刘家的江山,只有周勃才能安定! 不然你以为,周勃最终,是如何感悟到狱卒之贵的? 真当太宗皇帝被捧臭脚吹一句‘在世圣人’,就是什么善男信女了?! 人家可是正儿八经的实权皇帝,帝王心术拉满到天花板级别的人物! 就周勃那点小心思,能逃过这位的火眼金睛? 好,再回过头,来看周勃的儿子周亚夫,闹出来的‘太宗皇帝细柳阅兵’一事。 如果还看不出什么,那再往后看——再把周亚夫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也加上,三件事放在一起看。 当爹的周勃,平定了差点颠覆汉家的诸吕之乱,然后档案里就冒出来一句‘太祖皇帝曾说过,安刘者必勃也’的标签; 十几年后,周勃的儿子周亚夫治军细柳,军规那是比太宗孝文皇帝还大,将士们尊周亚夫如神明,却把‘在世圣人’太宗孝文皇帝,当做应该被周亚夫的规矩束缚、控制的‘服从者’。 又十几年后,周亚夫力挽狂澜,在汉家危急存亡之际,平定了差点让汉家江山变色的吴楚七国之乱。 那么,请问这时的周亚夫,是个怎样的历史地位? 刘荣只回想起当年,长安街头再度出现的那句传言。 安刘者,必勃也。 只是当时,吴楚七国之乱才刚得以平定,平乱的也并非周勃,而是周勃的儿子周亚夫。 于是,那句颇具神话色彩的‘安刘者,必勃也’,就此被民间演绎为:安刘者,必周也。 安刘者,必周也。 个中意味,当真是耐人寻味…… 也就是从那时起,刘荣才下定决心,在未必有必要——至少不迫切需要的情况下,加速推动汉室军队的‘国有化’。 哪怕目前的历史时间节点、华夏文化的发展程度,还没到非这么做不可的程度,刘荣也依旧决定这么做。 当然,决心下的很坚定,真到了具体操作的时候,刘荣却还是无比小心。 ——主帅轮岗制,仅仅只针对都尉一级军事编制的最高指挥官,即‘都尉’本人。 往下一级的校尉,便不在此列了。 换而言之:自校尉以下,刘荣依旧默认,甚至允许军事编制,以地域为参照,以‘乡党’为纽带维序。 未来,刘荣或许会进一步改变这个现状,一点一点将这种‘乡党军’,逐步朝着子弟兵的方向推动。 但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步子迈大了,会扯着蛋。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