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周章玉玺?-《互换特产,我收到李白真迹?》


    第(1/3)页

    “朕欲立储君,阁老如何看?”

    武则天在立储君这件事上,是极度纠结的。

    她多次产生将皇位传给武家侄子的想法,要不然,自己登皇位的意义何在?

    究竟是选择血脉相连的李家儿子,还是武家侄子?

    让这位古稀之年的女皇,深陷迷茫之中。

    “陛下,臣以为,自古以来从未有侄子会尊奉姑母的先例,而儿子尊奉母亲则是天经地义!”

    在武则天时代,即使将国号改为周,但几乎所有朝中大臣内心都仍然保持着最原始的期望。

    那就是恢复李唐。

    虽然大家从不说,但武则天隐约也能猜测到。

    她无法杀尽这些内心想要恢复李唐的朝臣,所以内心才会产生将皇位传给武家侄子的想法。

    但狄仁杰的话,却让她陷入了沉思。

    她明知道狄仁杰这话是在让她自己做决策,也知道狄仁杰内心是有所倾向的,甚至就差明说了,让自己立儿子李显为储君。

    但这是阳谋。

    狄仁杰以一种母子关系与姑侄关系之间本质区别的论调,在告诉自己。

    如果立武氏侄子为储,那自己以后在历史上怕是非常没有存在感了。

    武则天又想起那个消失的玉玺。

    “难道上天的旨意,是让我还这江山给李家吗?”

    君权神授,这是古代帝王内心最忠贞的信仰。

    像是大部分开国皇帝,基本上前期都没想过要把这个江山打造成一个超大的帝国。

    像是刘邦、朱元璋,都是被压迫下的反抗。

    包括宋代的赵匡胤,喝了一顿酒,然后就发现自己黄袍加身了。

    唐朝的李渊,也是被迫造反的。

    《旧唐书》写到,李渊最早是一个忠臣,他并无意造反。

    但是李世民和刘文静、裴寂商量,搞了几个被隋炀帝冷落的妃嫔送给李渊,等李渊醉酒乱性以后,他们才告诉李渊实情,让李渊被“犯罪”,从而把他拖上造反的道路。

    当然,当时的情况也是隋炀帝暴政,惹得民间疾苦,无数有识之士都想起兵造反。

    李渊是被他们推出来的一个名正言顺的领头人罢了。

    但是到了开国之后的第二代、第三代皇帝,则是在天下稳定之后,想着如何让这江山更长久地传承下去。

    武则天希望她建立的武周可以延续下去,如果传给儿子,那自然是会被恢复李唐之名,只有传给侄子,才能延用武周之名。
    第(1/3)页